周易知识库
首页 > 周易哲学

文谨:《周易》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探讨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文谨:《周易》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探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结合”(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深挖细研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以《大学》《论语》《孟子》《周易》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遵循和道德规范。本文谨对《周易》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探讨、再认识。

一、《周易》本质上是一部哲学著作

当前社会出现一股《周易》热,抖音、微信公众号及个人自媒体很多都在讲《周易》,但多数是从占卜、预测的角度讲的,很少有讲《周易》哲学内容的。究竟《周易》是卜筮书还是哲学书,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这一现象以及《周易》本身。《周易》的确是卜筮之书,但它又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哲学著作。说它是卜筮之书,是因为它来源于卜筮,包含有卜筮的内容、方式和技巧。说它是哲学著作,是因为它包含有普遍的宇宙自然观和丰富的社会人文思想,况且其哲学内容是主要的、核心的和根本的东西。

《周易》与卜筮有关,是卜筮之书,不可否认。但《周易》与卜筮绝不能画等号,《周易》成书之前就有了卜筮,《周易》是在卜筮的基础上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周易》与纯粹的卜筮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周易》大量论述了自然、宇宙、人际、社会关系等“天之道”“民之故”。卜筮是宗教迷信,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哲学产生于原始的卜筮。马克思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6页)卜筮来源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卜筮在长期发展中不断输入有知元素,以减少无知元素,当发展到一定阶段,量变发生了质变,哲学就慢慢产生了,哲学的产生是如此文谨:《周易》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探讨,医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周易》讲阴阳,就是讲矛盾,而矛盾就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周易》中虽未见阴阳二字,但其阴爻阳爻指的就是阴阳,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而已。阴爻阳爻讲的是矛盾,讲的是对立统一,讲的是二者的相互依存、彼此消长和相互转化。《周易》认为,任何事物,包括卦、爻,都是有阴有阳,阳变阴,阴变阳,阴阳互变,这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所以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事物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还要看到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之道作为哲学规律,就是强调阴阳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及其之间的矛盾统一。当阴阳当位,就会“元亨利贞”;相反,如果失位,造成阴阳失调,就会“悔吝咎”。刚柔相推是阴阳变化的一个法则。刚柔,也是阴阳,是阴阳变化的具体表现。《周易》讲“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相推,就是相互作用。刚柔二爻此消彼长,才有卦象、爻象的变动。这既是《周易》的哲学思想,也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周易》是“自然之道”。《周易》通过对卦爻、筮法的说明,探讨了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提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生”“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进而提出“《易》与天地准”的哲学思想。综而言之,《周易》是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效法自然的结果,是对天地万物的思考和描摹,并非主观臆造。

在《周易》注解史上,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文谨:《周易》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探讨,说到了要害。荀子也认为《周易》是讲思想、讲哲学的,《荀子·大略》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司马迁也认识到了《周易》的哲学内容,他说“《易》以道化”,“道化”是讲阴阳变化,讲阴阳变化就是讲哲学。魏晋时期的王弼给《周易》作注:“夫卦者周易天人合一的理论及哲学思想,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这话讲得准确而深刻。王弼的意思很清楚,治《易》主要是弄明白它的思想,不要在“象”上绕圈子。王弼不重象数重义理,是正确的周易天人合一的理论及哲学思想,极得《周易》之真谛。程颐发展了王弼的《注》,为《周易》作了《传》,程《传》是讲义理的,也把《周易》看作了哲学。宋代及以后治《易》的很多,不少是讲哲学的义理派,是比较可取的。

二、《周易》总体上是一部儒家经典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总体上是一部儒家经典,其内容涉及哲学、经济、政治、科学、生活、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周易》通篇贯穿着儒家的仁爱、敬人、进德、克己、修业、教化、顺天等核心理念。儒家将《周易》作为五经之一,是所有儒家学子必读的经典。

《周易》明确提出“进德修业”论和“文明教化”论。《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社会生活中周易天人合一的理论及哲学思想,人们不断认识和遵循天道,“精义入神以致用”“安身以崇德”,力求实现天人、德利、性理及天命之间的辩证统一,这就是《周易》的人性修养主张和文明教化思想。《易传》认为,社会中的人不少“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给人们做人做事带来阻碍,有必要进行人性修养。《乾卦》:“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进德修业”包括“道德修养”和“事业修养”两部分内容。“进德修业”,指君子“进益道德,修营功业”及“终日乾乾”。“道德修养”历来被儒家重视,从孔子、孟子、荀子到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极为重视道德修养和事业修养。在《周易》里,“德业”和“功德”统一。《易传》:“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变而通之以尽利”“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明确人要追求“盛德大业”的双重境界。在儒家文化中,修养和教化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周易》主张“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强调除加强道德修养外,还要施行文明教化。《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圣人效法神道,以神道为依托进行道德修养及成就大业,在此基础上施以人文教化,这样才能治国理政,这就是“圣人以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能施以教化,是圣人能以身作则,能以神道教化天下,使万民心悦诚服。

“神道”即指普通民众不能感知和理解的抽象道理,以神道设教,即模仿天之神道,使百姓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受到“易”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周易·系辞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生,即宇宙万物的自然生成,其次序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演万事万物,然后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如何效法天呢?圣人效法天,因为圣人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即圣人代表人类效法天地万物的变化。《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具体表现为:首先,天生人、天养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皆天生天养。阴阳二气在运动变化中衍生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万物。《周易》认为,世界上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等万物,皆于道中产生,而且皆归于道。道是天人合一的源头,是天生人、天养人的根基。道与天地万物有机统一,即天人合一。其次,“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古代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易道。《周易》认为,神明如果存在,就要落实到人的自身。这一神明观念,开启了儒家发展人文、推动文明的大方向。而在神明和人的关系中,人要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价值,也离不开神明的支持。《周易》语:“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人得天佑,则无不吉利。”天佑,即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将会顺利、得吉。这是天对人的终极性、根本性作用落实于人的表现。综而概之,天人联系的核心是天生人,人效法天,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人道在天道里必有反映,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易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正是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表述。

三、从《周易》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养分

《周易》的“经”内容诞生于上古时代,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识远远少于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于是就产生一些卜筮、占验等唯心主义的东西,后来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被神化和神秘化,甚至被认为是“科学”加以宣扬。我们学习和研究《周易》,不能把侧重点放在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之上,而应该学习、咀嚼它的精华,即它关于宇宙的形成和天、地、人之道的思想养料。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周易》,其玄奥神秘的关于卜筮的东西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其自然思想、人文思想、哲学思想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周易》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进德修业”“开物成务”“保合太和”“闲邪存诚”“各正性命”“阴阳互补”“天地交泰”“物极必反”“贞固不失”“致命遂志”“积善成德”“德位相配”“精义入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探赜索引,钩深致远”等精神品性逐步熔铸为几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皆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其影子,其中的儒家思想受其影响最大,西汉中期之后,《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因此,《周易》已渗透到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不了解《周易》,就不可能对中国思想与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冯友兰先生曾公开表示:“《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代数学”“中国将来一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张岱年先生也特别注重对《周易》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同《周易》密切相关的著作。张岱年认为《周易》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生活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本体论,二是提出了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为宗旨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易经》是中国智慧的代表,没有真正学透《易经》是我最大的遗憾。”

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提出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论断,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开展传统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周易》研究及学术成果应用上,提几点建议:一是科学对待《周易》中的卜筮、预测等玄学内容。《易经》原本是卜筮之书,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衍生出与此有关的一些预测术、风水术等,如八字命理、风水堪舆、六壬、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等。诸如此类的所谓“易经”应用门类,应该怎么看待和对待呢?笔者的总体态度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政策及不对人类社会构成危害的前提下,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因为,对于此类似乎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玄学东西,我们还不能用当前的科学去证明它的错误及迷信之处。当然,如果打着“易经”的旗帜招摇撞骗搞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坚决打击和取缔。二是结合实践发展和时代特点,积极吸纳《周易》中的自然思想、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等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古为今用。《周易》是“天人合一”的学问,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是“以德为本”的学问,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准;《周易》是“趋吉避凶”的学问,有助于人们明白是非,利用好社会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选择,等等。

三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周易》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撰写新时代的《易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周易》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时代条件、人们的认识水平、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不可避免会存在时代糟粕和陈旧过时的东西,须把其优秀的内核挖掘出来,传承发扬,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中华优秀古典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这里面有三个要求:一是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二是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三是根据实践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鼓励支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努力撰写符合时代特点、中国实际、未来发展方向的《周易》《新易传》。



周易知识库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