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库
首页 > 周易哲学 > 阴阳五行

中医药与健康中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中医药与健康中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的国际化论坛于2017年1月3-4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医药的国际化与健康中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在论坛上,《光明日报》前党委书记、总编辑,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敬天林做了从文化角度谈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性的主旨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和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在国内和世界舞台上,奏响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黄钟大吕。在此过程中中医药与健康中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总书记先后20多次在国内外的重要国务活动中,引用和阐述中医药理论,视察指导中医药工作。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还强调:“中医药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几千年的养生实践”,“中医药学很可能为人类生命科学的突破做出重大贡献”。

这些,是继毛主席“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国对世界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一项”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学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这个认识,深刻揭示了中医药学与中国古代科学、与中华文明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中医药学深遂的哲学内涵和几千年的实践基础;深刻揭示了中医药学对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的重要作用。

这些,既是褒奖,是鼓励,又是期望,是要求;更展示了我们民族鲜明的文化自信。正如总书记在提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时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传承发展、走向世界深厚的原动力。

还有,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6日和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了《中医药法》。这两件大事,是中华文明史和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首创,将我们的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以白皮书昭告于天下,根植于法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举办今天的论坛,以“中医药走向世界”为题深入讨论,正当其时,十分重要。

就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中医药的内涵与功能、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我就自己的学习,谈以下体会和认识,共十条,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第一、“人命至重”的鲜明主题。

在两千年前,经过近千年探索积累产生的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黄帝和歧伯、鬼臾区、雷公、少俞等臣子共讨论了970多个问题。构成《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从人的寿命、生命、健康养生和治病卫生提出的。其他问题都是第一个问题的深入和展开。《素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黄帝对“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今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就其原因与歧伯探讨;《灵枢》的第一个问题,是黄帝就用什么方便可行的办法来维护万民百姓的健康与歧伯探讨。还树立了珍爱生命、身心健康的榜样,就是“圣人”、“真人”、“至人”、“贤人”;对平常人的气象做了分析;在《灵枢》中,又把平常人分为二十五种分别做了论述。

在此基础上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医药学的主题。这个主题,超越时空、跨越国度,从理论到实践,从朝廷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一代一代有识之士艰苦探索,总结、实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人类古代流传至今的多部史诗、典籍中,如此突出重视人的生命,如此精细深入研究人的生命,如此将人的肉体与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体与集体结合起来,把生命与生活结合起来,把人与天地自然结合起来,揭示人的生命规律和本质,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系统学说,唯有中医药。

第二、“天人合一”的坚实基础。

2014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列举了在中华文明文化中,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20条经典论述,第一条是“民为邦本”,第二条就是“天人合一”。就“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几乎随处可见。到当代,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还有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宾四)。钱先生高寿百余,他在总结自己八十余年学术生涯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讲自己一生的“澈悟”,就是认识到“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才“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最高贵最伟大处”中医药与健康中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强调说,“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中医药学中,体现在医道、医理、医方、医术、医药各方面,贯穿在人的生命态度、养生保健、病理病机、诊断治疗的全过程。仍以《黄帝内经》为例。《黄帝内经》引述上古经典《太史天元册》对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由此提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也,与日月相参也”。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一基本理念出发,又衍生出了、“阴阳五行”、“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三治’功能”、“医为仁术”和“中、通、平、和”等中医药学的特征和原则;形成了中医药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基本要求。

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世界史专家汤因比说,他看到了人类的归宿。科学家约瑟夫和中医文化学家马伯英教授则说,中华文明的天地阴阳五行学说,“最完整的体系形式要在《黄帝内经》中才真正见到。”

第三、人类智慧的瑰宝精华。我们从构成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基本内容来看。

藏象学说,讲人的五脏六腑。中医药学不仅清晰各个脏腑的状况和功能,尤其注意脏腑之间、脏腑与人的气血津液、四肢百骸的关系,尤其注意脏腑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与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关系等等。仅就五脏六腑的健康和疾病一说,至今再复杂的大数据也难以计算,但中医药学说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却不断取得成功。

经络腧穴和针灸学说,中医药学近两千年前就形成了系统理论,它的疗效举世公认,但至今,还没有那一门现代科学能予解释。近两千年实践证明的事实,今天还不能解释,正说明了中医药的经络腧穴和针灸学说的先进。

中药学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配伍禁忌、用法分类,把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养生结合起来,“无草不成药”,顺之则药,逆之则毒,盲之则草。其中包含着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等许多现代学科,但那一学科能像中药学这样深入解决这些问题呢?

气血津液学说和脉学,也贯通全身。中医药学把人人离不开的“气”,区别为40多种,把血和津液与体征病症密切联系;把反映人体状况的脉象分为20多种,综合运用难于计数。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刮痧、拔罐、推拿和各种不同的锻炼方法安全调理,解除了无数病人的痛苦。

中药的方剂,历经千余年积累,经方一万多首,成方十多万首,临床医方无数。屠呦呦教授仅用好了一千多年前葛洪一部医书中的一首方、一味药,就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如果中医药宝库更多被打开,那将对人类是多大的福祉啊。

还有中医外科、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中医与音乐、美术、书法、环境等理论和认识,在人类文明宝库中,都是领先的。

第四、一心赴救的责任担当。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为代表,提出了中医医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思想境界、人格修养和专业水平。把为人之医的高尚道德,丰厚学识、精湛医术、良好作风阐述的入木三分,与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誓词》遥相呼应,而且,更系统、更深入、更务实。同时,孙思邈以百岁之寿,追古论时,告诫世人:“为人子不读医书,非忠孝也”,对医书“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贻厥子孙,永为家训”。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普及治病救人的医学知识。联系一代一代中医先祖的言行,个个为人做事,堪称圣人,堪称楷模。二是在中医药学中,始终倡导正气,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等等。在中医药学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昂扬向上,振奋精神,服务病人,一心赴救。这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它与消极养命,明哲保身、无所作为是根本不同的。

第五,古代强国与学科发展。

总书记说:“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历史说明,近代以前,中医药与我们祖先早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历经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中医药学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袁行霈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华文明史》中说:“在中华文明的各个分支中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唯有中医药学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绵延不断,传承至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仅以人口为例,世界上最早的人口统计在公元前2200多年古老中国的夏禹时期,“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那次“数万民”的人口数为1350万。 到中医药科学体系形成,《黄帝内经》产生时的汉代,人口已达5960多万,相当于今天多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到唐代,人口统计以户数计,唐·开元14年为四千一百万户,以最低每户3口人计,远超一个亿。至清代乾隆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数千年来,我国始终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海内外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和力量,都进一步认识到中医药学的滋养。法国的第一任皇帝拿破仑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子醒来的时候,世界会为之颤抖”。当然,总书记说:现在,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它是一头文明的友好的狮子。

第六,东亚病夫与废止中医。

明清时代,历史出现了新的变化,西方工业革命和现代医学开始传入我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占领的本性是必然的。首先,正如马克思向世界揭露的:英国政府“依赖鸦片”,“发动和进行了对华的侵略战争”,接着有: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和沙俄在我国东北的战争和日本对我国的全面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清道光年间,太医院废止了针灸;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医科共分46类,中医中药分别只占一类,比例极小。到清王朝灭亡,延续千年的太医院也同时消亡了。到北洋政府,发生了“漏列中医案”,到民国政府,又发生了“废止中医案”;废止中医形成了一种思潮。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创造和一直受惠于中医药的中华民族,被戴上了贫穷落后、东亚病夫的帽子。

第七、民族解放与伟大宝库。

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毛主席把中医药称作“一个伟大宝库”,是“中国对世界的大贡献”,又多次谈话、讲话,与多名老中医和领导同志座谈,研究部署加强中医药工作。中医药写入了国家宪法,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医药入宪;国家成立了中医药管理、科研机构,形成了中医药教育、医疗服务体系,传承千年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重新走上了欣欣向荣、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八、交流互鉴与传承创新。

总书记说,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医药自萌芽至今,交流互鉴已经成为自身的显著品格。中医药学创立之初,曾经是百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正是集中了数百年上千年的民族智慧,到汉代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近两千年来,中医药在内部,各种认识、经验相互借鉴,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在外部,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代表,带有医生医药走出国门,又带回番药供药师研究。郑和远航,27000多人的船队,带有医生180多人,还有专门的

“隐婆”(接生婆)和药师。船队每到一地,都要设帐、施诊、送药,教当地人接生。每次远航归来,总要带回几十种药材,还在南京开辟了药园试种和研究。南京药园为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提供了大量素材。在今天出版的药典中,内外交流的药材多达数百种。中医药的历史说明,中医药每一段的发展和创新,都与中医药的内部交流和世界交流密不可分。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必然是这样。

第九、百年梦想与瑰宝钥匙。

总书记说: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正是在国家统一,历时最长的汉代,中医药学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正是在八方来朝的唐代,中医药学实现了集古代医学之集大成;也正是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出现了废止中医的思潮。中医药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梦与中医梦密不可分。人的身心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清醒认识、切实用好总书记揭示的瑰宝和钥匙,深刻理解和发挥深邃的哲学智慧,借鉴几千年的养生实践,中医梦、中国梦和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第十,人类命运与走向世界。

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史,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总书记从我国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牢牢把握世界大势,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今天的世界,独善其身已不可能。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华民族先祖的理想和遗愿。总书记在2017年元旦贺词中又说“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理应有自己的中国方案,理应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文明如水,发源于世界各大江河流域的人类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钥匙,客观的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中医药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人命至重”的崇高价值,“一心赴救”的责任担当,“天人相应”的深邃智慧,“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四诊合参”的精湛医术,法方无尽的治疗途径,简便易行的诊疗方式,和中医药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五种资源”,从古到今,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和平,和谐,和睦,合作,健康,幸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朋友拥护。在这个不平凡的历程中,中医药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医药走向世界,既是中医药特有的品质,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 | 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敬天林



周易知识库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